江苏鑫瑞德智慧产业有限公司

         咨询热线: 
      4000255556
         售后服务:

     025-66675966

      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随着我国数百个智慧城市试点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推动了智慧社区的进一步发展。

      “互联网+”狂风席卷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互联网+”正在创立一个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生活方式,传统行业加上互联网也意味着互联网有更大的发展机会。在智慧社区的发展中,如何有效建构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应能力形成的新的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实现路径,如何突破在模式推广中的潜在瓶颈,成为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共同主办的“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社区商业创新模式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主任陈岚、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黎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郭顺义、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智慧城市专委会副秘书长颜阳、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等专家围绕商业、物流业、创新APP、云计算及智能社区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EDA中心主任陈岚说,在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区的创建中,政府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平台架构的搭建上,应用开发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来展开,APP应用模式的创新应强调社会化,通过开放的平台来促进应用开发。她认为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是当下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目前的数据应用还处于灰色地带,现在所有的解决方案都在用数据,以后会不会失控不可预知。社区商业模式的建构存在数据交易,但有价值数据应用权的界定还有待商榷,即哪些数据允许授权给第三方,哪些不允许,都需提前做好考虑。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黎明调研了多地的智慧城市及智慧社区,他发现,智慧社区存在过度信息化的问题。从商业模式来看,目前的社区存在两度空间的问题,熟人社会群体目前分化为两层,一是生活在微信圈的“互联网+”的年轻人,二是比较保守的年轻人和老人、儿童。前者对物理上的社区归属感不强或日渐远离。他认为,智慧社区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最后一公里配送;二是围绕吃喝玩乐的便民服务;三是老人应急服务方面及心理辅导。他认为,智慧社区建设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出发点不同,最主要的是围绕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产业经济来展开,如何把社区服务中心和居民的纽带关系建立起来是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郭顺义表示,互联网对于服务业的一个重要影响体现在产业边界的变化:工农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边界正日趋模糊化。他认为,智慧社区中的互联网服务业,不仅仅是把原来服务业搬到网上,最大影响是互联网把很多碎片化的需求和碎片化的供给结合在一起。

      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智慧城市专委会副秘书长颜阳认为,以往智慧社区的实现路径基本遵循先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再嫁接商业因素的推进方式,但往往会出现资金短缺问题。目前的智慧社区主要采取轻资产的方式来推进:即把金融前移,主要通过金融支付和功能性应用的叠加模式来实现。颜阳认为,智慧社区的建立应该满足七个方面:一是服务提供的惠民化;二是服务的傻瓜化,服务提供商需应用简单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三是政府职能的社交化,社区应考虑到招商引资和产业孵化等问题;四是生态链的分布化,即不同的商业模式形成的生态可以分布式地进行,从而降低边际成本;五是数据的开放化,即在一个局部封闭的区域里实现数据价值;六是金融的普惠化,通过社区金融的普惠,增加老百姓的可享受服务;七是政府的政策支持,强调政府试错、容错的常态化。